失业中的诺诺,曾经做过些什么?【诺诺回忆录】


写在前面

有几个来我们这参加淘车培训的学员问我,为什么这么喜欢车,是不是因为我的工作就是以车为伴?谁是因,谁是果,的确两三句话说不清楚。我因为对车的兴趣而选择了当汽车工程师,这份工作回过头来也大大助长了我对车的热爱。


在继续聊怎么给车友淘宝马之前,我觉得可以借机说说我做汽车工程师的那些事儿,我是怎么更加疯狂地喜欢上汽车的。


好多人羡慕我“能把兴趣和职业融为一体”,我也不止听一个人抱怨过,自己从事的职业并非所爱,如行尸走肉般痛苦。不过,回头一想,我走过的路的确是这样的,兴趣和事业合二为一,真还是件幸福的事儿,工作起来完全不觉辛苦。


三个月的“待业期”

把时间轴拉回到2007年,那时我还是一名菜鸟级汽车工程师,虽然在德国工作了两年,但大多是办公室和试验台前的工作,试车都是试车员出马,轮不到我,研发人员很少有机会上路体验试验车,更多是扑在产品上,解决技术问题,这也是我眼中德国汽车工业少有的迫切需要改进的地方。


(越来越怀念德国的天气,车子好久都不用洗,底盘和车里都超干净)

后来,一些原因让我决定回国找份新工作,顺便也可以夫妻团聚。2007年,我决定回到上海重新找份工作,随后经历了好几个月的“待业期”。


(啃给老婆看的玉米)

那段时间,每天吃完早饭后,老婆出去上班,我洗完碗,就闲在家里了。我真的特别喜欢车,哪怕是看着车子发呆。所以为了打发时间,我打算用这些时间逛逛上海的4S店,把自己假想成要买车的准客户,挨家挨户去看车子。


(那段时间是我做家务最多的时期…)

(2007年,洋山深水港。我作为待业家属,参加诺嫂公司的出游活动)

舍不得坐出租车,就坐地铁转公交车,当年可没有高德导航、智能手机啥的,每次出门之前,我得在家里电脑上网查好路线,哪路地铁转哪趟公交,再怎么步行,一天要逛哪几个地方,中午在哪吃饭比较方便… 我会把这些都查好,抄在纸上带着。


我逛4S店,就是为了接触各式各样的车子,一款款钻进去体验,前排坐够了再换后排,机舱、后备箱都打开看看,那种过瘾的感觉难以言表,就如同自己真的马上就要拥有它们一样入戏。遇到好说话的销售,我还会申请试驾,开一圈下来,留个电话号码就找理由抽身离开。


我用这种“无耻方法”试驾了好多中低档国产车,但走到豪华品牌4S店,就不大好意思问人家试驾,一方面因为他们服务态度普遍很高冷,另一方面自己没啥底气,实在不像要买豪车的人,仅仅是坐进车里感受一下,我就很知足了。


宝山区场中路那边有家奥迪4S店,当年还是A4(B7)在售的年代。一次,我在他们家展厅一辆红外黑内的手动A4里,一直坐到人家下班。我在车里左看右看,心里一直在yy“这车要是能借我开几天就好了”,那一幕至今仍旧历历在目。


一个月下来,我厚着脸皮把上海滩各大4S店基本逛遍了,对于当时国内在售车型的感触非常具象,20万以内的家用轿车,我大多也都开过了。每当朋友同学聊起车来,我都能说上一通,的确给人“海归汽车专家”的错觉(其实,自己几斤几两我也知道,那点谈资都是一个月没事干,闲出来的)。


说说当时印象最深刻的几款车吧。我超喜欢第一代宝马X5,所以当我看到双环CEO的时候,你们可以想象我当时的感觉吧?


外观相似度90%,但人家80万的车子,竟然可以十几万拥有,山寨的魅力无限啊!开上去并不像想象那么差劲,性价比好高!


马自达6,外形干练,算B级车里相当好开的了,而且同排量的自动挡里,马6算是相当省油的了,变速箱标定巨舒适。当时就希望这样的车子多被人接纳,结果马6现在才停产,一些4S店里还买得到新车。。。


捷达1.6 MT,这款车经济实用到爆。动力总成虽然年岁已久,但是就当时的那套发动机+5MT变速箱,换在任何一个外观时尚一些的A级车壳子里,继续热卖10年!可惜大众不解风情。


老婆看我这么痴迷,就说:“你这么喜欢车,那我们买一辆吧,新的买不起,就买台二手的吧!”——哇,我就要有自己的车了!这句话,感动得我当晚一宿没睡好。


你们知道么,每天看美女,看得再淡定,真要给自己挑一个领走时,那种状态完全是两样的,相比之下,前者简直就是走马观花。


二手车!于是,我又有了新的方向,开始做二手车市场的功课了。。。


我勒个去!接下来立刻发现,逛二手车市场比逛4S店有意思多了,因为一个地方可以看到好多不同的车型,由于二手车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,所以一车一况,就算是同一款车,每台细节都不完全一样。无论是平民车还是豪华车,随便你坐进去看,老板们都会很热情地递上钥匙,根本不像4S销售那么冷艳!


当时全上海就5个主要的二手车市场,一天逛一个,周一到周五正好轮一圈。武宁路市场的车最多,档次也最高,每次一逛就是一整天。我那时丝毫没有意识到什么“二手车水深”啊,第一印象就觉得二手车是很美好的事物,比新车便宜那么多,还有这么多选择,而且还不用等,当天刷卡当天开走,车商大哥大姐都好热情,多好啊!


(我当年的主战场,上海武宁路二手车市场)

当时在上海的便利店有一本二手车导购杂志,是免费取阅的,名字我忘了,就是把上海的二手车车源信息罗列在上面的,我每个月都去取一本,白天逛市场,晚上翻杂志,虽然没有工作,但生活很充实。渐渐地,市场逛多了,车看多了,行情也烂熟于胸了,我前面写到的红色宝来,就是那个时期逛市场买下来的,好像也是自从那时起,4S店对我瞬间丧失吸引力,好几年再没去过了。后来最多也是去4S的二手车事业部买人家置换下来的车子。


突如其来的工作

我就这么度过了“失业”的3个月。平心而论,这几个月,我对汽车的直观认知提升,绝对是强于在德国做研发工作的。


后来有一天,老东家的中国公司HR联系我,说他们要举办一个招聘会,缺一个助手,问我愿不愿意去帮忙,大致就是请我作为曾经在这家公司工作过的过来人,给来投简历的毕业生一些现身说法,应该比HR的角色更有说服力。我在家闲着也是闲着,就爽快地答应了。


那天,好几家分公司的HR都在场,接收简历之余,大家就聊天打发时间。其中一家分公司的HR经理听说我还没找到工作,就说:“我们公司正好缺一名试车员,感兴趣不?”


“就是天天开车,写报告的那种工作么?”我问道。


“是的!”


“好啊,我干了!”


我当场麻溜就答应了,待遇也没问,也没关心学历要求,也没关心公司在哪个区。一是自己当时闲着,二是遇到自己梦寐以求的工作,我根本没考虑待遇的事(就像今天不少想加入我们的诺粉一样,和我当年一样纯粹,这样反而更容易做出成绩,因为你清楚要什么)。


后来知道公司远在青浦,的确好远,不过没事,重新找到了工作,我一下子变成了有用的人,很开心。不过说句实话,到岗后拿到的薪水只有我在德国做实习生收入的2/3,就更不好意思跟德国正式工程师的薪资比较了。


和很多应届毕业生不一样的是,薪水倒是没怎么影响我的心情,毕竟是“过来人”了嘛,几年的工作经验,也让我知道了自己喜欢什么,要什么,如果我看中的是薪资,干嘛非得大老远来这家公司呢,离家近的公司应该也有。权当有人给我机会,满足我的兴趣,让我深入蹂躏各种汽车,还能按月发点零花钱,真好!


阿Q心态嘛,人家是国企,薪酬制度比较死,所以收入由公司做主,心态和能力是我做主,两者本来是独立的,做成什么样取决于我的能力,不取决于我拿到的报酬,如果非得把状态跟工资挂钩,大家还能好好做事么?但是,后来我发现公司里很多老同事,并不这么认为,一些刚进公司的年轻人反倒比较理解。


我入职后,公司的测试部工程师数量从1.5人增加到2.5人(原来有个同事是跨两个部门的)。我显然是部门里最Low最Fresh的那个,初来乍到,加上很多东西不懂,都得虚心请教前辈。


记得我第一次接触的试验车是华晨的尊驰,试完后发现一个奇怪的异响,就去问部门里的“老法师”,“老法师”回答问题时,基本是一副爱理不理的态度,绕了个大圈也不正面回答,感觉此问题似乎很玄妙,我还嫩,需要多年修炼才可以自己领悟似的。整个请教过程,老法师几乎是“躺”在自己的办公椅上,眼睛盯着自己的电脑屏幕,我蹲在他身边。


后来听几个年轻同事说起,他们看到我这样请教问题都替我感到不爽。其实,我需要的是知识和信息,对方用什么体位和态度跟我互动,其实并不重要,两者本身就是独立的嘛。


抛开老法师傲慢的体位,他的回答并没带来什么有价值的信息。我后来找设计部的同事要来了产品图纸,下班带回家琢磨。当晚,我写出了一份有自己见地的分析报告,其中一部分结论还只是自己的推断,毕竟我还不熟悉自己公司的产品,只是看了一晚上的图纸罢了。


第二天,我小心翼翼地把报告发给开发总监先过目,生怕我的推断在他看来很幼稚,没想到总监觉得这份报告很有干货,第一次从实车测试的角度,解答了一个让开发人员困惑已久的问题,于是这份报告草稿被整个研发部传阅。


后来才知道,原来德国人也出过两份厚厚的“专业报告”,但对核心问题避而不谈,我的报告只有一页,上来就大胆指出原因,关键还是中文版。公司很多同事,也是因为这件事儿,注意到公司新来了一个试车员,叫诺诺。


后来,我接触试验车的机会越来越多,也慢慢摸索出自己的试车套路。不久,就有开发部、市场部和车间里好几个喜欢车子的小伙子申请要调到我这里来,跟我一起琢磨车子。Waw~,老子的队伍即将壮大啊!


此处略去带领小弟们打拼的若干故事,以后有机会再详聊。


总之,半年后我获得升迁,负责整个测试中心,队伍扩大到10个人,那个老法师也成为了我的下属。他开始对我们一帮年轻人折腾的东西也发生了兴趣,我也不忘经常教他一些新东西,其实人家本质也是喜欢学习的,只是以前经验多、理论少罢了。


我每天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带着试车员们,跟披着黑白条纹伪装的保密试验车泡在一起。这些车子都是以数字和字母作为内部代号的,很多时候我们也不知道它上市后会叫什么名字。


无一例外的是,这些车子都价值连城,因为很多零件都是单件定制出来的,比什么限量版、纪念版还贵。比如2011年给通用汽车测试的XX车型,当时全球就5台,每台价值30万美元,尽管这个车子上市后定价才十几万人民币;有的车子的悬架控制臂,是一大块铝锭在3D铣床上直接雕刻出来的,有的零件则是从100个手工零件中选了5个出来装车的,算上各种摊销,你说这些零件值多少钱?


当然,它们还有一个共性,就是浑身都可能有问题,我们的第一任务就是尽快帮制造商找到这些问题以及根本原因,任何工作内容和车辆细节的泄露,都可能影响车企的商业利益,我们必须守口如瓶。


工程师们通常善于理性地对待车子,不会像网上那样,动不动就大叫“设计缺陷”啦,动不动就惊呼“质量问题”什么的,更不会简单粗暴的就定论为“通病”,这些归纳都得有全面严谨的调查数据作为支撑的,才知道故障占比到底够不够扣这些帽子,不能张嘴乱说。因此对待车辆的故障和问题,我们的视角完全不同于汽车修理工。


比如车子出现抖动,我们会有一套几乎习惯性的手法,区分是车速诱导还是转速诱导,这样就可以把问题定位在变速箱之前还是之后。资深的测试工程师不但对汽车结构烂熟于胸,而且自身就是一台多功能精密传感器,可以把振动频率、加速度、声音来源探测得八九不离十。


汽车工程师脑子里装着很多零件参数。只要看看发动机转速,我们就清楚发动机的每个部位当前的工作频率,通过问题频率就可以知道问题的大致来源。比如6缸发动机怠速时出现5~6Hz的敲击噪音,那么立刻怀疑某一缸工作出现异常,结听觉和触觉排查,就可以推断出问题存在于配气系统还是点火系统。我听说在维修领域诊断问题,一般是初浅定位后,通过挨个更换零件的方法来查找问题的,因为修理工并不懂得排查推理的逻辑和零件的真正工作原理。


有的问题,在4S店看来“正常”的,我们却知道它“不正常”,而且知道答案;当然,有些抱怨,我们一看便知是“无解”问题,也就是大家说的“娘胎问题”,结果维修站把各种零件换了个遍,才宣告投降,耗时又耗钱。


当然,我们也得经常依靠仪器来工作。仪器比人更灵敏,而且更客观。问题有多糟糕,改进是否有效,通过仪器的测试数据就可以准确表达和传递了。顺便说一下,德国人有很多NB的测试设备,有一定的德语基础,可以帮助你在试车员队伍中脱颖而出的。


我刚回到国内的分公司工作时,发现有一台花60多万买来的德国设备被束之高阁,因为500多页的说明书全是外文,公司里无人会用,每次都是请德国专家飞过来使用。我花了两个星期研究透了说明书,成为公司里第一个会用这个设备的人,从此再也不用请德国人来了。


后来我闲着蛋痛,就把设备的很多硬件拆开研究,很快自己就可以设计出可以兼容使用的前置处理器,性价比远高于德国处理器,还寄了两个给德国总部体验,刷他们的三观!


(我把一个十几kg的德国设备,主机copy到一盒避孕套那么大,试车员带着出门很轻松)

总之,这几年来,主要工作就是带着一帮试车员玩车,玩设备。现在回忆起来,真有点怀念当时吃穿不愁的时光,一边玩各种想玩的,一边还得考虑每年800多万的研发经费怎么个花法。


(玩过这个军本,才发现原来这么有趣,每个小弟整一个玩!)

这件事情渐渐地在网上传了起来,引起了不少车友的关注,直到2012年,第一位素不相识的车友找我淘车,拉开了诺诺为网络车友淘车的序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