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什么花六万块修一台市值三万的车,大伙都觉得值?

今天的主角是这台丰田佳美,车龄十多年,里程45万公里,目前的市值三万元。但是,车主X先生却准备了六万块做修整。(机修+钣喷总共六万,本文主要讲钣喷部分)

正当我们诧异时,X先生说:“几年前, 我开车出了一次不小的事故,车子右侧的纵梁都变形了,但我却一点事儿都没有。正是佳美救了我一命。不过,当时修复做得太粗糙,钣金弄得和狗啃了一样,我相当不满意。这次交给你们,帮我好好整一整,我要把它收藏起来。”

随后,就把佳美从广州板车发运到了上海店。

到店之后,我们先把发动机抬了下来,去做修整。检查车身,可以清晰的看到那次事故遗留的印记。

防撞梁右侧是这个样子,有明显的焊接和钣金痕迹,神似狗啃。

右侧纵梁则呈麻花质感,从底部螺栓的体位来看,它仍处在断裂罢工的边缘。

我们再换几个角度再来感受一下。

这两张图片是水箱框架,第一张是车身右侧曾修复过的,第二张是车身左侧没有碰撞过的。可以看到,修复过后,变形依然很严重。

这是纵梁车头的位置。对比之下可以看出碰撞过的位置已锈迹斑斑,看来上次修复并没有考虑过防锈的问题。

这个角度可以明显看到车身右侧的纵梁(注意是车身右侧,图左侧哦)明显比另一边长出一截。这是因为纵梁被撞拉伸变形,修复只能强行拉直,对于拉伸的部分则无能为力。长出一节的后遗症很明显:四轮定位参数无法调整到位。

图:纵梁应力不均,导致的密封胶开裂

而纵梁矫正不彻底,不仅会导致密封胶开裂的“内在问题”。还让右侧车门与叶子板的缝隙比左侧小了近一倍。当然,这没办法通过常规方法调整回来。

我拿一张银行卡来做参考,带大家直观的感受一下。

左侧车门和叶子板缝隙小。

正常情况下,右侧车门和叶子板缝隙是这个样子的。

一番测量过后,修复方案诞生。水箱框架、防撞梁要更换掉。纵梁前部已经无法矫正了,切割更换掉,而后部则矫正处理。

陶大师这张照片有没有雷神的范儿?实则儿子昨天考了大鸭蛋,火大,抡起锤子赶去揍儿子。

图:新的水箱框架

图:清除掉旧水箱框架

图:清除掉水箱框架和纵梁之间的焊点残留

图:这个过程就像挤痘痘,完成后相当清爽。

这一大坨就是纵梁的钣金件了,大家能看出是哪里的钣金件吗?给个提示,左上角那个洞是安装悬挂的哦。

不过,上图是废弃的部分。这次要用到的前半部分已经被切割掉。

因为前半部分的纵梁内侧也残留了一些水箱框架的焊点,所以要清理一下。

接下来,换上新的切割片,要开始切割变形的纵梁了。

车轮内侧的钣金件从原厂焊点处切割,然后再按原来的点位焊接。而纵梁的切割点则靠后一些,至于为什么,先卖个关子,继续看后文便知。

要问纵梁有多“硬”,看看切割盘的损耗就知道了。

图:割掉旧件

图:“新”旧纵梁切割件对比

图:换上新件

这就是为什么纵梁的切割点要比原来的焊缝靠后一些的原因了。我们要来一次“无缝焊接”。

这就是焊接完成的效果了。只要舍得花时间打磨焊缝,完全可以做到“无缝焊接”。这样的钣金面完全不用打腻子,也就对漆膜仪免疫了,哈哈。

图:原焊点的位置重新焊接

装上新的水箱框架、防撞梁和前杠。比对调整缝隙后,就可以打胶喷漆了。

看到这里,是不是有点新车的感觉了。如果这里要把活做细一点,可以让左右两边密封胶走得一模一样。

就像这样。

嗯,已经有骨灰级事故车的范儿了。这样的修复,恐怕连专业鉴定师也看不来,完美满足收藏要求。

施工完成,我们用千分尺来做一下验收,咔咔。

图:副驾车门和叶子板之间的缝隙3.38mm

图:主驾车门和叶子板之间的缝隙4.04mm

相差0.66mm,接近主流合资汽车的标准了,nice!

再来看看机盖和叶子板之间的缝隙。

左侧3.65mm

右侧3.66

相差0.01mm,very nice!

目前,佳美已经是待交付的状态,即将踏上三千里的回程。星辰大海,爱车不易,能花费车子本身价值的两倍来修整实属真爱。

文章的最后,愿天下诺粉早日找到真爱,同时,也祝爱车的X先生工作顺利。


附定妆照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