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款车型大对比!什么样的防撞梁设计才能保护你?

19款车型大对比!什么样的防撞梁设计才能保护你?


这样的论调是不是很熟悉,过去几年来,这个话题一直是霸屏般存在,无数网友参与过防撞梁相关的撕逼大战。


有人常说“在碰撞面前,小小的防撞梁就和纸糊的一样,不堪一击”,但这“不堪一击”表述并不全面——它在低速碰撞时,还是要扛点事儿的,通过和吸能盒配合,保护其他昂贵配件的安全。而在高速碰撞时,防撞梁帮助保持整体框架稳定性,确保大梁溃缩变形。


起售价只有6.98万的启辰D60也配有防撞梁


这台启辰的后防撞梁也并非“选配”


但以往的关于防撞梁的讨论,多集中在几个特定的品牌。我们这次打算把“斗争扩大化”,用非专业的角度来看看更多的品牌、车型的防撞梁。一些很少被关注、或者很新的车型,会被优先拉进来,扒开底裤一探春光……


在文章的最后,我还给这些车型进行评分,评分标准和结果仅供娱乐,不能代表实际吸能效果。


 



大众、奥迪


各种口水风暴里,我们都能找到VW家族的身影,关于防撞梁的争论,也是如此。前面有张图是抱怨POLO减配后防撞梁,其实大众、奥迪的高端车型也做的不咋地。


第一个特征,它们的材料都是


这就涉及到一个很重要的问题:钢制防撞梁和铝合金防撞梁,孰优孰劣?


选用钢材做防撞梁,最大的优点是便宜,不仅材料价格不高,而且冲压工艺也很简单。


此外,钢制防撞梁不可改变的硬伤就是“重”,对整车轻量化非常不利。


铝合金防撞梁的成本就高了很多,相比于钢制防撞梁,其也可以达到足够的强度,重量却轻了很多。


大众家族的防撞梁还有一个特征,就是尺寸都比较,占整车宽度的比例不高,也就是说很多地方罩不住,便是伟岸如辉腾、娇小如TT,都是如此。

 



保时捷


这台车除了开眼角之外,没啥缺点了


下面是淘车顾问老孟的手动保时捷911(996)正好也露出菊部,作为一款跨了世纪的神车,这台911秉承了保时捷家族“高贵血统”,使用了铝制防撞梁,而且宽度占比较大,达到了66%。翻来覆去仔细看,除了防撞梁很脏很旧车主很抠之外,并没有什么明显不足。

 



宝马


BMW的防撞梁的用料就显得多元化了,早年的车型都是钢制防撞梁,而新款的220i休旅车则是铝制防撞梁,吸能盒尺寸也很大。


但是老款的BMW的防撞梁不能免俗,还是钢制的,比如下图的E53 X5的前防撞梁。


E53 X5的前防撞梁


E53 X5的防撞梁的板材比较薄,但是层,表面也冲压出复杂的造型,溃缩吸能效果应该还不错。大家注意下,这个钢制防撞梁的外板很薄,对行人保护有帮助。


很厚道的是,X5的防撞梁宽度较大,达到了163cm


惊!防撞梁宽度和我臂展差不多!


这一点在E90 3系身上也很明显,它的后防撞梁宽度和整车宽度也差不多了。


请忽略贴反了的贴纸


但是不知道是因为车型比较“低端”,还是安全观念发生了改变,到了MINI、F20 1系和F45 220i,防撞梁的宽度就开始缩水了。


这也无可厚非,防撞梁变短后,并不会损失高速碰撞性能。只是在低速碰撞时,保护区域有所缩小。不过也没办法,该节约的成本还是要节约的,不然车厂怎么活?

 


玛莎拉蒂


再来看看玛莎拉蒂Ghibli的防撞梁。


首先,它是个铝制的防撞梁,符合其豪华轿跑的身份定位。其次,防撞梁的宽度达到145cm,占整车宽度的75%,这都是非常优秀的成绩。


不过最有意思的是,这是张“微笑的”防撞梁——


这张微笑脸能够保留进气口造型,不会让防撞梁阻断进气。


另外,对车祸后的心情有治愈效果!


虽然吐槽玛莎的做工是我的一大兴趣爱好,但的确要对玛莎的被动安全设计点个赞。不仅防撞梁厚道,而且它配备了这十几台车中,最大、最长的吸能盒



我们知道:

W=F·S


其中,W是碰撞时可被防撞梁吸收的总能量,F是防撞梁溃缩时的作用力,而S就是可溃缩的距离。于是乎,吸能盒的长度,即可溃缩的长度就显得非常重要了。


这就和找对象一样,谁尺码大,谁有优势。

 


奔驰


恰好店里台W204 C级旅行车和一台同平台的C63 AMG。拆掉它们的前保,我们看到奔驰的防撞梁也非常不错——铝制、很宽


不过有意思的是,C级的防撞梁位置非常靠后,和水箱框架基本在一个水平面上。如果碰撞比较厉害,水箱系统肯定也被殃及池鱼,随防撞梁一起“溃缩吸能”了。


当然,这是玩笑话。其实这样凸前的水箱框架是控制整车尺寸的不得已之举。如果想让水箱框架具备吸能效果,还需要做很多设计。不过这样一来,车辆保险费率就会上升很多,对车辆销售非常不利。

 


说完了豪车,我们再来看看普通品牌车辆。



别克


像胖头鱼(GL8)这样大块头车辆,防撞梁尺寸也很惊人,无论是宽度还是高度。


不过因为定位不高,所以并没有下太多血本(GL8从来都以乘坐品质取胜,而不是用料)。虽然是钢制防撞梁,但也做了复杂的造型,从侧面看到是双层方管结构,增大了整个防撞梁溃缩时的作用力,强化了吸能效果。


轻轻一碰,大梁变形?


但我看了半天,没发现GL8的防撞梁后面有吸能盒,似乎防撞梁直接安在了纵梁上!


看不懂!看不懂!

 


下面来看看几台紧凑型SUV界的“当红小生”,看看它们的安全配置是几斤几两。



福特


首先是一台福特翼虎,这款车型上市有一段时间了。我们知道,这两年各家车厂越来越重视车辆安全,产品中的安全配置越来越丰富,安全理念也越来越先进,不知不觉就让老款车型落后下来。


翼虎也不例外,它的防撞梁是实打实超厚道的纯钢精制而成,而且尺寸超级大,宽度达到140cm,仅次于奔驰和玛莎拉蒂。要是放到刚上市那会儿,不仅不算落后,简直就是车中翘楚啊!


感念福特厚道的同时,我不禁在担心翼虎的油耗。毕竟一个防撞梁都能超过10kg,这浑身上下可被轻量化的地方,应该也不少了吧! 



Jeep


同样美系车的Jeep指南者就发挥了自己的后发优势,它的防撞梁是铝制方管结构,看齐了自家同门玛莎拉蒂(囧)。这在国产合资品牌中非常罕见,因为这次横评的其他铝制防撞梁都属于豪华车阵营,最便宜的也是宝马220i。


指南者的方管造型也很独特——



很多车型的铝制防撞梁中间都有加强筋,但是指南者的是弯曲的。而且下层方管的厚度也较小,表面还做了台阶


在碰撞时,令防撞梁溃缩的作用力不能太大(冲击乘员),也不能太小(吸能效果差)。中间的加强筋和台阶就是来微调这个作用力的——比如,计算结果显示,溃缩时的作用力太小,就做个加强筋……


玛莎拉蒂Ghibli的防撞梁,加强筋是笔直的


但Jeep的工程师还嫌不够,要让加强筋弯曲,还要在防撞梁表面做出台阶,进一步优化碰撞时的吸能效果。


类似的“极端措施”还有吸能盒上的诱导孔(我自己起的名字,求勘误),通过在关键部位开孔,引导吸能盒按照工程师设计的方式变形,也能降低吸能盒压溃时的峰值力。



本田


2017年上市的新CRV的安全配置也不低,但从防撞梁用料上来说,就逊于指南者一截了——全钢


全新CRV的三角形+方管的前防撞梁设计非常独特,想必吸能效果也是杠杠的。遗憾的是,CRV的后防撞梁就开始缩水了,只有一层钢板,但愿是高强度钢。


还有一个小细节,和各位诺粉汇报一下。


没看明白?


放大一点再看?


再放大一点!就是这个!


这个写了个蓝色“1”的零件也是个吸能盒,钢制、尺寸由细变粗、多块板材焊接拼装而成,很多车都是没有的。这个吸能盒对应的是25%偏侧撞击,可以明显提升偏侧撞击时的安全性,是现在碰撞测试重点考核的项目。


副驾驶侧靠进气管防碰撞(纯TX)


但有意思的是,只有驾驶员侧才有这个吸能盒,而副驾驶侧则没有布置。之所以有这样厚此薄彼之举,是因为25%侧偏碰撞并不考核副驾驶一侧的成绩,CRV也是应试而已。


在这一点上,Jeep就厚道很多,不仅提供一个铝制吸能盒,而且尺寸很大,最重要的是左右对称、两边都有


多说一句:现在CRV、思域人气特别旺,产品做得也的确不错,但把它拆开来看,你就会发现很多取巧的地方。本田这样的设计理念,有点儿对不起它现在的人气和口碑。



雷克萨斯


虽然看上去对CRV吐槽很多,但横向对比下来,它的安全配置还是很丰富的,一改我们对日系车的印象。但会不会是这台CRV太新了,安全观念发生了改变?那些印象中“皮薄身脆”的老款型的日系车,会不会偷工减料?


我们特地把在诺诺日记里露过脸的那台CT200给找了过来,看看老款型日系车会不会偷工减料。


作为一款豪华品牌的入门车,CT200并没有给雷克萨斯丢人,全铝制的防撞梁逼格满满,防撞梁宽度更是有119cm,占比达到了67%,可以让VW汗颜的程度。


其实即便不是定位豪华品牌的普通日系车,对防撞梁的态度也一直都很理智。你看开篇提到的启辰,也算半台日产了,不仅没有减配防撞梁,而且还精心设计防撞梁和吸能盒造型,加了多道诱导槽,以优化吸能效果。

 


沃尔沃


最后出场的就是汽车安全的“代言人”——沃尔沃,选择的车型是V60。


V60的前防撞梁材料是铝合金的,但造型是上下两根圆管,而不是常见的方管造型,工艺类似卷边,而且看上去起伏不平皱皱巴巴。这种设计可使防撞梁溃缩吸能效果更好,缺点就是贵……非常……


毫无疑问,这根防撞梁再一次提升沃尔沃在圈子里的地位。



最后做个总结,从对比结果来看,我们很容易发现:


l  新车型更加重视安全性,而且因为后发优势,科技含量比较高;

l  豪华车型的安全配置更丰富,且不容易缩水;

l  沃尔沃还是很厉害的,Jeep表现出乎意料;



最后的最后,把上述车型的相关信息做了一张表格。为了增强趣味性(不代表真实的性能,严禁撕逼时引用),我还给了一个评分标准,给各家防撞梁打个分值、排个座次。


标准如下:

总分=占比*50+材料分值+加分项目

其中,“占比”是指防撞梁宽度与车身宽度之比(%);材料为钢可得20分,铝则为30分;每个加分项目+10分。

  带 * 车型为后防撞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