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意冒犯奔驰—成都异味奔驰八千里求医路(下)

【写在前面】
气味,对信息的承载能力仅次于图像和声音,有时候它甚至可以传递影音无法表达的信息,临场感很强,因此可以秒秒钟影响人的情绪。
奔驰的异味门,是个活生生的例子,和任何气味一样,当丁酸味很淡的时候,跟人感觉是略甜的,人们会觉得这是品牌特征,太浓了就让人反感了。这台C旅刚到上海店时,店长Eddie就说:“跟我的C63一个味道嘛,只是更强烈罢了。”编辑部另一个开奔驰S级的同事也说:“奔驰就是这个味儿,有的浓有的淡。”
这位成都诺粉的C旅,的确是个小概率的奇葩案例,但是落到了任何一位车主身上,那就摊上了件大事儿。

【继续侦破:第二轮试车】
上集聊到了我们如何找到最大气味源,但是车厢内依然存在酸酸的味道,必须展开对其他异味源的排查,保证问题查得清清楚楚,才对得起人家往返4000多公里的期望啊。(需要查看上集,请添加爱车的诺诺订阅号:icheNuonuo
接下来又轮到诺诺拍板了,车不开找不到问题,那就继续冒充车主“使用”吧,进一步调查剩余味道的来源。于是,我又给自己安排了3天的深度试驾,模拟自然用车条件下的车内通风,看看味道是不是发生什么变化。


图:无店长挪车图


当然,和上面图片不一样的是,贴心的技师为我装上了主驾驶的座椅。你能想象开着一个内饰拆光且只有一个座椅和一个灭火器的车么?那感觉倍儿爽,简直跟开房车赛一样,我还故意把车座往后移,方向盘也往外拔到极限,除了觉得缺一套防滚架之外,就是觉得腿短了点。


图:拆光内饰的奔驰


总在失去之后才知道你的好。这话放到汽车上也一点没错,没有了地毡的遮掩,各种噪音开始变得十分嘈杂刺耳。变速箱的噪音变得很明显,你可以清楚地听到自动变速箱N档和D档的噪音区别,仔细点还可以听到变速箱换挡,甚至哪个档位噪音最大…发动机的声音也变得清晰,你可以听出滑行到什么转速发动机恢复喷油;轮胎噪音清晰到足以分辨哪个轮胎噪音更大,橡胶更老化;汽油泵工作的声音,足以知道它是不是还有一半泡在油里;后差速器噪音,可以听出它跟传动轴扭矩大小的关系;石子击打底盘的声音….,各种信息不绝于耳,作为汽车工程师来讲,如同长了双顺风耳,很有意思。


第二轮,为期三天的试驾,鼓风机外循环都开在1/2最大风量处,1/3时间车窗摇下(12月里,开车吹得我牙齿打颤),保持了正常的通风换气。路试历经400多km,再做封闭测试,车内味道有所减弱。至少可以排除白车身上的沥青阻尼片的嫌疑。


图:出风量过半时,风噪依然很小


这里要赞一下奔驰的NVH设计。空调风道一向是不容易引起车企关注的地方,很多人只求布置上可以行得通即可,不去刻意琢磨如何让“风声”更小,而车企的很多噪音评测都是在鼓风机不工作的情况下进行的。但奔驰对车内的任何噪音都做了精心的调校,在日常行车工况下,风机开到1/2的风量,依然听不到“风声”,要接近最大出风量时才明显可以听到风噪。在这一点上,宝马甘拜下风。有哪句说哪句,不得不佩服奔驰设计之精湛。

我们之前发现前排脚部空间残留异味较浓,后来经过第二轮路试,该区域异味减弱。技研部还对火墙上的车内隔音材料做了嗅觉评测,也排除了丁酸味的嫌疑。
车顶棚的酸味全部散尽,可以断定顶棚织物只是被殃及而已。
后备箱内饰板味道散尽,也排除产生异味的嫌疑。
A、B、C柱内饰板,也排除嫌疑。
… …


【第三轮试车】
内饰件逐一排除嫌疑后,剩下的酸味还能来自哪里呢?仔细思考了一夜,第二天,我通知技研部,用碱水毛巾把车厢内原先被地毡覆盖的车身表面仔细擦两遍。丁酸是油性液体,很可能是沾在了车身上,所以一直阴魂不散。
感谢细心的同事,不但把钢板都擦了两遍,还用喷雾把车里各种角落又喷了一遍,配方来源,当然还是吴部长咯。
这时的爱车看上去很狼狈,中控台上、座椅上、中央通道上密布着细小的白点“精斑”,为了找到真相,忍了!
于是我当天下班,钻进车里,又开始了第三轮路试。
这一次,虽然味道没有完全消失,但减弱不少,越开越高心!自己开着台奔驰,也不再是郁郁寡欢了,而是开始选上喜欢的电台,路上听点音乐啥的,有时还会哼上几曲儿。
很多工程师都有个心病,只要觉得还有1%的不确定性,就还会日思夜想,越想越睡不着。愉快的心情持续不长,一大堆问题开始让我寝食不安。拆除了全部地毡,还有残余气味的话,说明什么呢?是不是还有异味源没有发现?现在已经是冬天了,气温6~7度,如果回到气温40多度的夏天呢?如果阳光下关窗暴晒呢?… …


图:停车库里凝思


车子开到家,停好车后也会站在车边上想半天。也只有这四扇车门加一个后备箱门没有拆过了!于是鼻子凑在车门内饰板上去扫了一遍,排除了后备箱门的嫌疑,前门和后们似乎都有气味“丝缕”残留,其中前门迹象略明显一些。

于是,赶紧通知钣金组,第二天一早就给我拆门板!


图:门板拆卸掉后


半小时后,结果来了,在前门里各找到了一条扬声器密封圈,气味刺鼻,类似丁酸,但又不完全同于丁酸的气味。这个东西是多孔状泡沫材料做的,可能本来就有味道,也可能吸附了原先车里的酸臭味所致。赶紧扔掉吧!


图:扬声器上的泡沫密封圈


虽然这圈海绵对扬声器不起固定或支撑作用,但如果没有它的话,会发生“声学短路”。这也是一个有意思的问题,值得细说一下。


图:扬声器的“声学短路”示意图


扬声器靠纸盆振动推动空气发声。当纸盆往后振动时,压缩扬声器背面的空气,形成高压区,那么前面的区域就是低压区。如果不想办法把扬声器的正面和背面隔断开,高压区的一部分空气就会直接翻过扬声器,冲到另一面的低压区里,形成“短路”,造成音质损失,响度下降,尤其是低频成分损失厉害。这也是为什么要给扬声器做一个音箱的原因。

图:音箱的剖面图


在车里就只能因陋就简了,车门上虽然无法设计影院里那么高质量的音箱,但为了避免声学短路,也得用泡沫在边上隔一圈。


【第四轮试车】
好了,不多扯了。扔掉原厂泡沫后,杜蕾斯用隔音棉把扬声器周边贴了一圈,再把喇叭装回去,这样不会损失声学品质了。
其他车门内饰板部件,我们翻来覆去闻过,没有发现其他异常。
且慢!严谨的说,趁门板也被拆下来了,得再进行第四轮试驾,确认车内完全没有异味了,才能说明车内不再有其他异味源了。


图:诺诺准备出发路试


于是,我不得不又开始新一轮的路试验证。两天后,结果跟我们期望的一致,车内的残余酸味越来越淡,我们可以相信车内不在存在其他异味源了。


【第五轮试车】
现在,我们回顾一下。
我们发现异味的“根源”是包含丁酸的地毡总成,并对它做了去味处理,残留味道很小;
然后对白车身做了擦拭,又换掉了前门里有相似异味的海绵圈。按理说气味已经大大减少了,但是两千公里以外的车主一定想知道最后改善是个什么级别,我还得尽快给一个主观评分。
那好,就把门板装回去,把地毡先放在车里,不用装其他固定件,再模拟一下几天的日常用车,进行第五轮路试,主观评价气味浓度的总体改善度。


图:地毡被临时装回了车内


包括我在内的好几位试车员都参与了评价,最终认为气味的主观浓度减弱到原来的30%左右,残余部分,一部分来自于地毡深处的丁酸残留,另一部分就来自于车厢内其他材料的携带了,毕竟过去的几年大家都泡在这样的高浓度氛围中,难免不湿脚。听到这个数字时,这位成都诺粉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见到爱车了。

装回去的过程没有什么好描述的了,只需要和拆解一样小心谨慎即可。内饰设计的原则就是不能让人摸到金属、看到螺丝,否则就是失败的内饰设计。所以内饰零件在很多地方都用了暗藏卡子、暗螺丝,得用专用工具,还得注意拆装顺序,必须加倍小心,否则车子装回去就不是原来那么整了。
至于大家可能感兴趣的费用问题,我解释一下。本来这次除味行动就没当个生意在做,经我特批,只收了技师拆装的人工费,而工程师投入,作为帮小莹莹完成心愿,就不去核算了。


【借景生情】
这位奔驰车主是很爽气的,我相信问他收取全额费用,他也会欣然接受。
既然聊到这里,借机呼吁一下!因为渐渐地,因疑难杂症来找诺诺的案例越来越多。
处理这些疑难维修无外乎两种思路:
1)相关系统挨个换件排查,总之有人会埋单;
2)弄懂系统构成和原理,一边分析一边排查,找到罪魁祸首。
作为用户肯定喜欢2,因为不花冤枉钱;作为修理厂一定喜欢1,因为赚钱还不用动脑筋。于是矛盾来了,如果有修理厂想做2,那该怎么活下去呢?
鲜活的案例,客户被异响困扰,曾花了不少冤枉钱也没搞定,结果3个工程师折腾4小时,找到了异响来自一个200元的零件,更换它需要花费200元的人工费。如果工程师的成本是60元/小时,您愿意再支付720元的诊断费么?
换一家店,换掉了整个嫌疑总成,问题解决,零件费用合计1600元,人工费400元,人熟再打个八折,算320元好啦,加一起1920元。可能很多车主会爽快地刷卡走人,回头还连连称赞。
(实际上,算上管理、税赋和房租水电等各种摊销后,工程师的成本远不止60元/小时。)
或者再举个更简单的例子吧!一模一样的维修,第一家收200元材料+200元人工;第二家收290元材料+110元人工。人们往往会觉得第二家实惠。明明都是结算400元,为毛感觉就不一样呢?突然,来了个做互联网的,打着“99元全包”的广告做推广!于是人们就觉得之前的两家都不厚道了。具体原因我就不多分析了,都是陋习。
中国为什么盗版猖獗,为什么缺乏创新,因为社会普遍轻视无形劳动的价值,尤其是高级脑力劳动和知识产品的价值不被认可,这是病,得治!否则谁去开拓,谁愿去做吃力不讨好的事,人家想做也得活得下去啊!当一个民族失去了探索和创新的动力,变得不尊重知识,就不容乐观了。
因此,诺诺觉得,未来的维修会因为科技手段大量引入而出现的两极分化,客户群也必然随之分层,贪图表面实惠的客户将永远劳心,而认可知识和服务价值的车主会得到真正的实惠和省心。


【尾声】
回到奔驰C旅哈,在交付前,我们还按车主要求,帮他顺便解决了下面几个问题:
1)110km/h,方向盘轻微抖动;
2)高速行车,往左跑偏;
3)前底盘松散;
4)变速箱换油保养;
5)冷启动无力;
这里需要细说的就是自动变速箱换油,自然放油的话,只能放出一半,因为液力变矩器里的废油是放不出来的,这里建议使用专用的换油机进行保养,虽然耗油会多一些,但是更换很彻底。其他都是常规业务了,手到擒来,就不一一细讲了。


图:部分保养材料展示


全部任务完成后,店里安排了拖车,赶在圣诞节前发到成都,还赶得上车主的新年自驾游。

车主太太拿到车后,第一个钻进去体验,从微信上发来一句评价说,这味道哪里是30%,简直连10%都不到嘛!当店长把这个截屏分享到公司群里,每个诺诺工程师都会心地笑了。我想,小诺粉莹莹也应该很开心吧!


图:车主太太微信截屏


【通知】
爱车的诺诺已经派出团队,对四川及周边地区进行商业环境考察。您如果是四川诺粉,我们很希望听到您或您周围的车主的用车养车痛点。可以写在评论里,通过小编提交给公司战略部,也可以到官网上给我们留言(www.nuonuo.com.cn),感谢您将这个消息传递给身边的人。
我们的使命是,让更多的人买得起豪车,养得起豪车。

【关于异味门】
奔驰异味门这个事件其实并未涉及召回,只有当出现危及安全或触犯法规的汽车问题才可能涉及召回,而对于这个问题国内尚未形成法规。

北京奔驰曾宣布,2008年~2010年6月间国产的部分奔驰轿车存在异味问题,也同意在一段时间内为这些车主更换地毡总成,作善意索赔处理。相信有一些饱受折磨的诺粉有幸享受了这项服务,成功索赔。
但更换后的改善效果也是要拼人品的,有的车友换了地毡后并未得到预期的改善,4S店也不能保证换了就一定没有味道,而是趋向更换更多零件来提高改善的把握。当然,很多车主担心这么一通大拆后,装回去就不是原来那个车子了,无奈之下选择了卖车。维权和继续索赔的事情在经历了一阵风云后,没有更新的进展,就慢慢淡出了大家的视野。事实上,这些问题车还是客观存在于这个市场的,我们还是要去面对它们。
最不幸的是,奔驰C旅属于进口车,根本不在索赔范围内,自费更换的话,需要2万多的费用。这也是这位诺粉没能决定在成都当地维修的最大原因。


车子运到上海后,我们也通过内部关系为他尝试过两次,都无法获得地毡总成的善意索赔资格,不可否认,这也是我们硬着头皮去攻克这个化学问题的推动力之一。
出现问题的地毡是进口件,诺诺也问过德国的朋友,德国本土的奔驰轿车是没有出现过这个抱怨的。虽然诺诺也相信丁酸是事后生成的,但为什么在中国组装的奔驰批量发生这个问题,而德国没有,似乎又是另一个有待探索的谜团。好在后来奔驰内部及时做了响应,对地毡成分做了修改,之后再出产的车辆就没听见有类似的抱怨了。
据一位做内饰件的诺粉透露,目前在欧洲是没有类似车内排放物的强制法规的,但是中国已经就此出台了一份《参考意见》,相关的法规也将在不久后问世,那时这将是世界最高水准的车内排放物法规。为了迎接新法规的到来,很多车厂已经开始设计新的测试标准了。
诺诺也很期待这一天的来临,但愿不要只是口号叫得响。